宝宝1岁前会经历多个“猛长期”, 及时抓住信号, 妈妈将更好应对
很多妈妈可能会发现,原本规律的宝宝在某几天突然变得非常想吃奶,不吃奶就会哭闹,晚上醒来的次数也明显增多,情绪变得不稳定。
若是遇到类似情况,妈妈们别太担心,宝宝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正在经历“猛长期”,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表明宝宝正在快速成长。
在宝宝的一岁内,会经历七个“猛长期”,而头两个月内就有三个,这个时期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。
宝宝1岁前会经历七个“猛长期”。
在宝宝的一岁内,会经历七个“猛长期”,而头两个月内就有三个,这个时期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。
“猛长期”字面意思就是宝宝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,也称为“生长加速期”。在这个期间,宝宝不仅体格上迅速成长,心理和认知能力也在飞速提升。
虽然医学上对“猛长期”没有严格的定义,但是根据妈妈们的经验,宝宝在一岁内的“猛长期”通常出现在以下时间:
出生后第7-10天、2-3周、4-6周、3个月、4个月、6个月和9个月,每次持续2-3天,有时甚至一周或更长。
当然“猛长期”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,每个宝宝的情况都大不相同,不过宝宝在进入“猛长期”之前,还是会给我们一些信号,让妈妈们做好准备。
宝宝在“猛长期”有三个明显信号
信号一:食量大增
如果之前吃奶规律的宝宝突然表现得特别能吃,无论是吃奶次数还是奶量都增加,那么妈妈们都要引起注意。
比如宝宝还没到平时吃奶时间就开始哭闹,或者两次喂奶间隔缩短,甚至吃完后仍然表现出想要吃奶的样子,那么这可能就是“猛长期”的信号。
信号二:睡眠质量差,且贪睡
通常规律作息的宝宝,晚上只醒1-2次,甚至能整夜安睡,但在快速生长期可能会频繁醒来,每次醒来都有吃奶的需求。同时,白天的小睡也可能变得不规律,提前醒来。
信号三:情绪不稳、易哭闹
进入“猛长期”的宝宝,不仅食欲增加,脾气也可能变大。由于想吃奶又睡不好,宝宝会表现得更加依赖妈妈,稍微一放下就哭,或显得烦躁不安。
如何应对宝宝的“猛长期”?
1. 按需哺乳、适当增喂
为了满足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,这个阶段的宝宝应“按需喂养”,只要宝宝想吃就喂,不论是奶还是辅食。不必纠结于喂养规律,也不用担心宝宝吃多不消化,宝宝不会“吃撑”。
2. 陪伴安抚、关注情绪
由于宝宝情绪波动较大,需要更多的安全感,妈妈平时就要多关注宝宝的情绪,此刻更是要给足宝宝安抚和陪伴,尤其是高质量的安抚和陪伴。
比如多抱抱宝宝,增加肢体接触,和宝宝说话、讲故事、玩亲子游戏,或者带宝宝出去玩等等。
3. 抓住困点,重视睡眠
宝宝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生长激素,而在睡眠状态下,生长激素的分泌会增多。因此,在“猛长期”,除了要让宝宝吃得好,也要确保宝宝睡得好。
当宝宝出现揉眼睛、打哈欠等行为,一定要尽快哄宝宝睡觉,这是宝宝犯困的表现,若是及时抓住,哄宝宝睡觉更容易。
另外,为了让宝宝可以睡好,妈妈可以让宝宝在睡前吃饱,这样宝宝也可以更好入睡、睡得也会更踏实。
4. 按摩抚触、适量运动
宝宝进入“猛长期”的时候,身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,我们可以给宝宝进行按摩抚触、做一些伸展运动,或许可以缓解宝宝身体不适。
此外我们也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和运动能力,帮助宝宝进行运动,比如宝宝已经回爬,我们就要根据宝宝体力安排爬行运动,让宝宝动起来,食量和睡眠也都会好起来。
温馨提示:
在“猛长期”,宝宝不仅身体快速成长,运动、语言、认知和社交能力也会迅速发展。因此,妈妈要把握这个关键期,给予正确的呵护,成为宝宝成长的坚强后盾。
关注小豆芽,让育儿变得更轻松!
(图片源于网络,侵权删)